王填提这份议案名为《关于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用两年国企利润向全民分红,发放四万亿“消费券”的议案》,他的初衷是,央企国企的财富聚集太快,实力超常规得到增强,但是却没有向出资人分配利益。民众的消费行为受到制约,并不是他们缺乏消费的意愿和需求,而是受制于消费的能力。这个时候,国家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提高民众的消费“底气”,正当其时。
企业家关注民生,还富于民的思路并没有错,但通过此来刺激消费恐怕背离经济规律。按照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看法,强行刺激消费的行为必然导致混乱,结果必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消费券对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刺激效果不同,对低收入群体可能起到的是提高收入刺激消费的作用,但对中高收入群体就可能起到反作用,在使用消费券的同时,将节省下来的钱存入银行变成储蓄,沉淀下来,如此一来,消费券拉动消费的效能将会大为减弱。
各地也有过发放消费券的经验,如成都、杭州等地基本都针对的是弱势群体,城乡困难户。对这部分群体来讲,政府赠送消费券,主要目的是解决他们的生活窘境,而不是纯粹为了刺激消费。日本当年发放消费券,锁定三千万特定人群,即15岁以下孩子、65岁以上老人,他们要花钱,但收入相对偏低。
在中国,内需不振是一个伪问题,不在于消费本身,而在于收入分配不公。唯有进行彻底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才能解决“国富民不强”这个宏大命题,而试图通过发放消费券来提振消费,拉动内需,不仅解决不了国内消费问题,反而会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
国企留存利润过多直接导致过度投资,而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又是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而降投资、提消费应该是一个平滑的、可持续的过程。很难想象两年之内,国企利润留存突降为零对投资、对整个金融市场会产生何种冲击;也很难想象,两年之内消费陡增四万亿对当期经济有何影响,会出现哪些后续问题。
倘若向全国人民发放四万亿消费券,等同于货币发放,大规模的消费券流通必将扰乱正常的金融和货币秩序,增加经济生活的不稳定因素,这或将引发新一轮通胀。大规模发放消费券,也意味着政府财政的巨大投入,财政支出将愈发吃紧,压缩财政在基建、军事、投资等其他领域的支出,还可能给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生活造成赤字危险。以中国目前的国情,社会经济条件并不成熟,发放四万亿消费券建议可能并不符合具体情况。
对于国企特别是垄断行业向百姓分红的问题,国家有必要将提高国企利润上缴比例,调节国企薪酬分配,压缩职务消费,遏制万元公积金现象等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国家发改委在回复中也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健全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国有资本收益”,以及“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范围、提高上缴比例,统一纳入上缴公共财政”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深入研究国有资本收益分享制度和相关政策措施。
另外,还富于民的思路有很多种。如减税就是其中一种。减免个税让纳税人直接受益,减免企业税负,可以让企业腾挪空间给员工加薪。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事业投入,补齐公共服务与社会救助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也是在间接帮助民众提高消费能力,分享发展成果。
民众并不缺少消费意愿,而是缺少消费底气。“四万亿全民消费券”的议案,其实反衬着一个现实的问题: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全国人民并没有真正分享到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果实。与其全民发放消费券不如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切实提高居民保障水平,使之敢消费,能消费。国企以及垄断企业利润分红比较迫切,但最根本还要解决收入差距的大问题,才能真正达到扩内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