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太利接受大公网财经访谈实录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201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大公访谈》,我是主持人周楠。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请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董事长孙太利先生做客节目。孙委员您好。
孙太利:你好。
主持人:首先请您和我们大公网的网友打声招呼。
孙太利:大家好。
主持人:这几天政府工作报告会议是大家讨论比较多的,关于李克强总理的这份政府工作报告您如何解读?
孙太利:这个报告是一个非常好的报告,也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有很多的创新和发展,尤其是在改革方面,力度是非常大的。一个就是说经济体制改革,再一个就是行政体制改革,再一个就是地方的机构改革这几个方面的改革将会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应该会有很大的发展。
主持人:您最感兴趣的是哪个方面。
孙太利:经济体制改革,用经济杠杆带动其他的改革,带动财税改革、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各种改革,都要有一个新的一个突破,一个推动。所以这就是一个以改革就能够释放出新的红利和新的机遇,催人奋进。
改革要防止国有资产在混合当中流失
主持人:的确改革这个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高达77次,可以看得出来政府对于改革的决心,另外国企改革也是现在大家讨论声比较多的,而且我知道孙委员也有兼并重组国企的经历,您认为下一步国企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孙太利:下一步国企改革的重点,应该是用市场的力量发挥,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来推动国企的改革。这样有利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但是由于发展混合经济当中,要防止混乱,混合当中如果规则定不好就容易混乱,就会出现负面影响,改革就是正能量的改革,首先我们应该在于规则上要平等,在于权力上要平等等等,应该是站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要完善一些法规、制度,用高层次的一些制度来规范,约束一系列的改革的要素,要确确实实保障国有资产在混合当中不能流失,要在产权上一定要清晰,在权责上要分明,在流转上要顺畅。所以要把好这个关。大型国有企业要有一定的控制力,要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推动混合经济的发展。
国企改革你比方大型的国企,大国企它体量很大,难以混合,那怎么办?就是要成立一些小型的投资公司来吸引我们民间资本进行合作,或者是民间的、外资的、社会的,能够吸引一些资金。同时要优化它们的结构,应该说是这样的。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保证民企的话语权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我们也看到了国企改革当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力度,就比如上个月中石化就试水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民间资本的参股,您对于这个事情怎么看,或者您认为民间资本参与国资之后,能不能在权益或者是分红方面,包括管理权方面得到公平的对待?
孙太利:应该是按照企业的现代管理制度,应该是公平的,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里边和一些大型的央企、国企合作,也就是民营资本相对小,国有资本相对大,如果以小对大的话,这就容易民营资本到了国有资本就被稀释了,就像小河的水进了大海,就稀释了,怎么办?不管石化也好,它应该是成立小型的一个投资公司,按照规则进行匹配。首先它是在于董事会的结构上,股东的结构上,话语权应该是匹配的,关键是股东的结构要合理,最后决策权是在股东会上,所以这是落地的一个关注点。这样就能够保证民营企业的话语权,结构上优化合理,应该是助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是没有问题的。
主持人:那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其实将国企改革并不是说将国企私营化或者民营化,有些国企还是要保证它的一些在这个行业里面的一个地位,如何能够在混合所有制发展的过程当中,不至于流失国企的地位,但是又使民间资本的力量得到很好的凸显呢?
孙太利:这个问题就是要依法依规来建立这个公司,所谓有规则,按规则办,它就能够控制。所以说,我们在于混合当中就严防国有资产流失,严防国有企业的控制力、控制权消失,就是建立现代的制度,完善现代的制度,它就是可控的。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多方共同效益提升
主持人:在孙委员看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国企改革有什么样的意义,有什么好处?
孙太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它有利于多方的共同效益能够提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是什么,它要优化混合所有制当中的一些技术结构,一个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乃至商业模式的提升等等,尤其在于混合所有制,它的经济发展,经济方式就转变了,一个是防止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这方面肯定没有了。再一个重复建设的问题没有了。在防止产能过剩方面应该也得到了解决,因为混合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就是转变经营方式的过程,就有利于推动它这个竞争的地位,提升它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过程当中,要避免混乱,要有计划,有规划地进行,另外我们也注意到混合所有制经济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是有一定的存在着方向性的问题,比如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避免混而不合的局面出现,如何让国有资产跟民营资本更好地融合呢?
孙太利: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混而不合一般来讲过去由于掌官意识,拉郎配,非要把它整合在一起,它的思路不一样、志向不一样,产品导向都不一样,硬拉到一起那肯定不行,所以每个公司、企业,它的定向、定位、方向它不同向,它是反向的,它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它容易起负作用,一定要以市场的力量,用市场来推动资源整合,来推动混合所有制的发展,不能拉郎配。
落实京津冀一体化要有顶层设计
主持人:孙委员是来自天津的委员,目前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讨论声也非常的多,大家也非常关注这个话题,能不能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您认为这将会为三地的发展带来什么利好的消息?
孙太利:非常好,这个问题习总书记前不久就召开京津冀的座谈会,在会上总书记提出了七点要求,也就把京津冀一体化的问题和京津双城化的问题提到了一个国家的战略部署,所以这个部署下一步应该还有一个大的发展,应该说三省市都在做规划编制,都在完善、摸底,摸清自己的情况,所以这样一来,就会达到一个什么方向呢?这个好处是多多的。首先是能够解决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大气污染问题、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积聚问题;而天津滨海新区它有现成的优势,河北也有各种功能区可以往外集散,这样需要有一个班子,一个组织,一个协商的队伍,这个由中央牵头来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有一个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就是区域的布局和产业的布局、市场的布局、企业结构的布局,怎么布。你比如产业的布局,它要在一产上怎么样提升,二产上怎么样提高,第三产业上怎么样大发展,怎么样发展现代服务业,还有高端装备业怎么样办,所以这个布局要摸清了底,这样有利于京津冀之间避免重复建设,避免高能耗、高污染的排放。这样它有利于治理大气污染,可以京津冀进行联防联控,对于基础设施方面,可以共建互通,在产业方面能够相互对接,对接、对流,所以这有利于三省市都能提升。
在公共设施方面,大家可以共同投资,三省市共同享受,是个非常好的一个情况。那么它的资源可以共享。北京通过这个之后,应该说要保留它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和创新示范中心,这样一来,把这个布局应该是给它匹配好。你比方天津的滨海新区它有九大功能区,还有于家堡的金融中心,北京完全可以不设北方经济中心,因为北京的中心很多,可以把金融中心一些总部,一些大型企业,可以优化,把资源配置的向滨海新区转移,向河北各个功能区转移,所以要有一个对接,这样有利于共同发展。通过资源的整合,你的也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没有界限,这样京津冀这个圈就有一个大的提升,带来一个发展的大机遇。应该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将三个地方的优秀的资源进行整合互补,这个方向是非常好的,但是落实起来您认为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呢?
孙太利:在落实方面,是应该落地是最难的,落地最难怎么样突破?首先要有一个高端的规划,比如说产业的布局,比如说区域的布局,往哪儿去,所以要编制、规划,最后把规划统筹起来,形成一个高端的、顶层的,通过几方研究,最后确确实实整理好了,通过这一次的高端的京津冀布局,应该说尤其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用科技的力量来转变企业的提升,所以这是非常助推的,不能说是用资金,要让国家拨多少资金,这样就难办了,应该说是用市场的力量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海外资本来助推整合的力量,应该这样是一个大的发展。
主持人: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机遇下,您觉得未来有可能是哪些行业得益于这个计划的进行?
孙太利:应该这是一个大的,哪一个行业,你比方制造业,北京也有制造业,金融业,还有一些第三产业, 都可以往那儿转移,流通业,都可以转移。所以说机遇很多,也就是说,对接的事,对接的项目应该是很多的,凡是能对接上的它就能提升,能转变,我想这是一个机遇,包括国际上的人士都可以参与。因为北京创新是中国领头的,它的创新要转化,往哪儿去转化?就应该到天津、河北转化,如果在北京就转化的话,北京已经膨胀了,压力受不了了,所以说人的压力太大了,空气的压力也太大了,所以一定要响应习主席的号召,要加快转移的步伐。
主持人:您认为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去做一些什么样的工作助推一体化的实现呢?
孙太利:企业应该说也要有好的一个思路,借此机会要优化自己的产品,优化自己的市场,优化自己的组织结构等等,都要有一个提升。
自贸区落地将使天津变成国际大都市
主持人:那么我们也注意到,近几年天津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耀眼的,尤其是滨海新区的GDP增速,去年达到了17.5%,这个是远远高于中国整体GDP的增速,您如何看待这个速度,您认为未来它的增速会呈现什么趋势?
孙太利:应该说滨海新区的发展是必然的,应该说它的基础设施,条件完全都具备,你比方总部经济,如果北京转移到于家堡做总部、做金融中心都有现成的条件,非常好,所以已经筑巢,可以引凤,所以今后的滨海新区应该是飞速发展的一个新区,因为滨海新区是国家的一个滨海新区,滨海新区同时还在申请着,近期可能就要批自贸区,还有一个就是科技创新示范区,所以这两个区都能够批下来,整个为滨海新区的发展又助推了力量。所以大飞机、大火箭、高端制造业,在新区已经发展得很快,所以今后的发展应该说是用科技发展现代服务业,科技型企业是速度非常快的,每年往那里边的投资都很多,上万亿的投资。
主持人:我们知道其实天津也是对外合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港口,那么如果就像孙委员刚才提到的,滨海现在也在申请自贸区的建立,如果自贸区落成后,将对天津未来的发展,尤其对外交流方面产生哪些意义?
孙太利:那就天津确确实实变成了一个国际的大都市,也就是说,它的整个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经营方式都会改变,金融模式它也在改变,金融模式,经营模式都国际化、便利化了,和世界接轨了,用传统方式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滨海新区亟待培养人才、挖掘人才,吸引人才,人才的匮乏也是制约滨海新区发展的一个瓶颈,所以通过京津冀的整合,北京的高端人才可以到新区来转化,来提升,来发展,来创业。
主持人:也是通过周边地区的一些已有的现成的、优秀的资源,优良的条件来带动滨海新区的发展。
孙太利:应该是。
主持人:我们也注意到其实在早些年,滨海新区就制订了实现GDP突破万亿元的大关,2015年马上到了,现在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
孙太利:应该是不远了,越走越近,因为滨海新区的定位非常准,你不想发展都不行,也就是市场助推着滨海新区在发展,所以每年的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包括国内的五百强的企业都在那地方总部经济,建企业,都往那儿聚,而且滨海新区不是招商,是选商。
主持人:现在已经到了不是来了就可以,而是要选择优秀的资源进入。
孙太利:对。
主持人: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尤其也是一名企业家,您觉得在滨海新区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还有哪些工作可以做?
孙太利:刚才我也提到了,还需要优化自身的布局,优化自己的产业布局,组织结构的布局,这都需要不断的优化,不断的改进,也就是发展是与时俱进的,所以优化也应该是同步的,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人才的匮乏要加速培养人才,挖掘人才,大部分人才还得靠我们自身培养,挖来高端的,吸引来高端的人才,可以培养一批,带动一批本地的人才提升和发展,都能够助推滨海新区的大发展,大繁荣。
教育改革方向应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主持人:那么近年两会,大家关注的这些热点其实刚才孙委员已经跟我们讲到了一些,您认为在今年两会之后,我国无论是从改革的落实,包括经济的发展,包括民生的发展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大的变化吗?
孙太利:应该有大的变化,因为改革就能释放出红利来,改革就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改革就有压力,有压力才能产生动力,你比如在国企改革当中,到2020年,还有几年的时间,国有企业,也就是说,国有企业要拿出30%的利润来进行上交,分红。
主持人:这就是所谓的国企释放红利。
孙太利:这个红利的释放就意味着改变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就是通过释放这个红利倒逼改革,也就是有一部分企业,效益不好的企业,产能不好的企业,倒闭它,可能会让民企兼并,或者让国企兼并,通过这个整合之后,也能够淘汰一批产能落后的企业,整合一批优秀的企业,通过科技支撑,再能够整合一批高端的企业,助推企业的大发展,应该是非常好的事,只要是改革就释放红利,就能够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主持人:那么您认为在未来改善民生方面会有什么样大的变化?
孙太利:在民生方面,应该说老百姓关注的,一个是教育,教育它有个就业问题,再一个是医疗问题,这是民生当中非常关注的一些事,再一个食品安全问题等等,都很多。所以说在教育方面,我们的教育的就业的压力也很大,就由于我们教育的改革,下一步做的教育的改革,在于职业教育和其他的本科教育,所以说这个对接怎么样调整,应该在职业教育方面有一个大的突破和发展。过来我们大部分都上其他的本科、研究生、博士,应该在职业教育方面也得从专科提升到本科,本科提升到研究生和博士生,助推我们民族工业的制造人的水平和能力,像这方面应该转化,就出来一个,毕业一个就业一个,往往都学管理,都学金融,管理人太多了,就业就难了,所以还是要优化教育的学院的资源配置,怎么样要适应市场的需求的人才,是比较好的应该说。
主持人:那么您无论从经济还是从民生都给我们展望了一下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您的分享,我们也对未来对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对经济的发展都有了更大的信心,感谢孙委员的分享,也感谢您做客我们的节目,同时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我们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