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右二)在三亚同老挝总理通邢举行会谈,双方共同宣布启动中老政府间铁路协议商谈,争取尽早重新启动一度搁置的中老高铁建设计划 资料图片
大公财经9月5日讯(记者 王飞、胡修平)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出访欧洲、东南亚等国家时,提出高铁合作意向,得到世界各国的热烈回应。凭藉中国高铁过硬的科技创新能力, “高铁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对外交往中一张靓丽的“科技名片”。作为中国高铁出口最早的突破口,中国援建的老挝铁路是“泛亚铁路”中线的一段,是在中国国内高铁建设热潮中提出的。中国前铁道部长2010年10月到访时,向老方承诺铁路2011年4月25日开工。不过,现在的情形显然已经变了。前一阶段,炒得沸沸扬扬的潇湘公司与老挝政府签订协议并在磨憨举行了开工仪式,后来传出这纯属子虚乌有,中老铁路的炒作也告一段落。”
2012年底,老挝国会表决通过了已酝酿6年之久的中国─老挝高铁项目,一旦建成,从昆明到万象只需2小时。但时至今日,这条铁路仍然没能破土动工。
中老铁路地缘战略价值高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王士录分析认为,中老铁路一度延迟修建有三个原因,一是主推者中国前铁道部长刘志军东窗事发,铁道部改组;二是投资 700亿美元,数额太大,老挝拿不出这个钱,也还不起这个贷,其财政部长坚决反对;三是与老挝保持着特殊关系的越南出面阻止,以这个项目“威胁到越南的国家安全”为由,强力阻挠老挝实施该项目。
无论阻力有多大,“中老铁路迟早是要修的,迟修不如早修”,王士录说,修建中老铁路必须算清国际政治帐、国家安全帐。尽管修建中老铁路的经济价值和地缘战略价值同等重要,但他认为,在未来可预见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其地缘政治战略的价值远远大于经济价值,而且最先得到回报的也将是地缘政治价值。
老挝地处中南半岛的中枢,与泰、缅、越、柬、中五国接壤,是亚洲开发银行所倡导的GMS南北经济走廊和东西经济走廊的交汇点,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中国投资修通中老铁路,无疑将彻底改变中南半岛乃至整个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版图。中国将在中南半岛地区取得一个战略制高点,这对改善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意义重大。
缓解中缅工程受挫压力
“高铁外交”选择老挝作东南亚突破口,还可减轻中国在与缅甸的互联互通方面遇到的压力和尴尬处境。本来,中国一直在优先推进中缅铁路(昆明─缅甸皎漂)的建设,但由于缅甸政局发生变化,中缅关系面临新的考验,中国在缅重大项目的实施屡屡受挫。在缅甸总统吴登盛单方面宣布终止密松电站项目后,又以“协议过期”、“人民反对”为由宣布取消中缅铁路建设计划。这对中国桥头堡战略的实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在此背景下,上马中老铁路项目,是中国实施印度洋战略的最佳选项。所谓彼路不通此路通,缅甸不与我合作,我转而与老挝合作,同样可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即修通中老铁路,与泰国铁路相连,抵达泰国西海岸,同样可以进入印度洋。
就老挝而言,其希望借助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带动老挝经济社会发展。如果趁热打铁帮助老挝修建中老铁路,无疑有利于老挝进一步摆脱越南的控制,中老关系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高铁走出去彰显中国实力
截至目前,中老铁路仍然处于两国民间的议论阶段,尚未上升为两国正式的国家战略。此外,作为中老铁路重要一环的云南境内玉溪至磨憨段至今也还未开建。因此,中老铁路即便要修,也不可能马上开工。
有专家指出,中老铁路作为世纪工程,从想像变为现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上马,必须有认真充分的前期准备,包括中老两国政府间协议的签署、可行性的研究、科学的论证、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评价、资金筹措等等,都必须认真研究论证,绝对不能有半点马虎。
可喜的是,中国高铁目前在国际上越走越远。进入2014年以来,中国高铁先后在委内瑞拉、巴西、土耳其、尼日利亚、东南亚地区等国获得工程项目,总额接近300亿元。
如果中老铁路能够修建,并且建成一个样板工程,那么它将首先为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提供一个示范。这也将为中国高铁技术和设备“走出去”发挥重要作用,从而获得更多的工程和设备订单。
王士录介绍,伴随着中国高铁成功走出去,为国家带来的不仅仅是GDP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它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还会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彰显我们的国家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