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整顿之路
矿井数量大减,留下的复工空间又十分有限,尚在生产的又遭遇库存过高困境,煤价仍跌跌不休……尽管这一切都和经济环境不景气分不开,但山西煤矿国有化整顿之路,还是由此平添了坎坷。
业内人士分析煤炭行业的出路时称,要解决复产难题和销售窘境,需要从成本维护和转型两方面考虑。
事实上,整合煤矿付出的大量资金至今还未回本。据了解,早在2010年,潞安集团就为整合煤矿支付了补偿金57亿元,在过去的2年半的时间里,包括技术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人工维护等更是长期资金投入。
此外,整合煤矿还造成了人员成本上升。韩科长曾参与整合过一个煤矿,他发现没整合前这个煤矿不到100人,整合后员工达到300多人,“除了以前的员工,还有一些有关系的人进去找工作的。”
国家能源局则提出了煤炭从燃料向原料方向改变的举措,不久前国家发改委通过了13个新型煤化工项目的审批,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专家指出,重启煤化工项目的作用在于消化过剩煤炭产能,延长煤炭产品产业链。
联合金属网煤焦部经理穆文鑫对本报记者表示,煤化工项目需要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此外中小企业难以有所作为。
他表示,诸如中国神华等大型煤企已经布局了初级煤化工市场,所以一些中小企业再布局初级煤化工行业显然没有任何意义,以后要往深加工方面延伸,例如将焦油继续加工可以生产30多种产品,但同时也需要30多种设备,资金需求巨大,如果之前没有基础,从头开始布局对中小企业来说是无法承受的。
更何况,一些中小煤炭企业在融资贷款方面还遭到了冷遇。一家内蒙古煤矿老板告诉记者,现在只有国企、央企兼并民营煤矿的事,像自己的煤矿如果不同意国家收购,就会面临被关停的风险,同时银行业开始表态下半年不会再续贷,加上现在的形势不好,如果继续这种状况,“财务总监都要跳槽到朝阳行业去了。”
煤炭行业专家李朝林对本报记者称,整合后的煤炭行业主体基本上都是国企、央企,这样的行业是没有竞争的行业,越是这样,越不利于煤炭行业复苏。
这和穆文鑫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煤炭整合后的企业比没整合前的产能、规模还大,地方政府为了完成经济发展目标,保证就业,还必须保证当地的企业规模,“现在更需要依靠市场倒逼企业,等到企业不能维持下去再自动退出市场。”(记者 赵普 朔州、长治、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