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测量和记录体重、血压、睡眠时间和质量、运动量等各项健康指标,把这些信息上传到专业健康网站接受分析,以便改善身体状况,这种名为“量化自我”的生活方式眼下受到不少人追捧。企业则从这一日渐壮大的群体看到商机。 玩者众 德国汉堡青年菲利普·卡尔维斯现年30岁,热衷“量化自我”。比如,他某一天量得走路7361步,头一天夜里只睡4个小时,其中1个多小时是深睡眠。 卡尔维斯告诉德新社记者:“测量才能改善。” 卡尔维斯花99美元购得一条装感应器的束发带和一个苹果应用程序,戴着这个束发带睡觉就可以获得与睡眠相关的数据并把数据传送到苹果装置中。 他的体重计具备无线传输功能,可把体重和脂肪等数据即时传进电脑或手机。他下载了一款手机应用软件,用于记录跑步速度和距离,并把这些数据与朋友们分享。 美国人加里·沃尔夫和凯文·凯利2007年在旧金山创办“量化自我”网站www.quantifiedself.com,倡导“通过数字了解自身”,如今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量化自我”团体。 有好处 “量化自我”爱好者在“量化自我”网站上发布自己的健康数据,与他人交流所使用的测量方法及设备。商家针对这一群体推出产品。现阶段可在“量化自我”网站上看到500多种测量健康数据的装置或应用信息。 最新发布的产品包括一种进食速度控制叉子。它能感应使用者咬到叉子的次数,发觉进餐速度过快就发出提示音。 网站经常组织爱好者聚会,安排爱好者与健康产品开发者见面。弗洛里安·舒马赫是“量化自我”德国地区负责人。他说,“量化自我”爱好者形成一定规模促使企业推出新产品并获得用户反馈。 德国健身专家贝娅特丽克丝·赖斯认为,这些应用“让人们以玩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自身,激发自身实现健康目标”。 需谨慎 继“量化自我”网站之后出现不少类似网站,方便人们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例如,德国的myvitali网站可免费注册,让用户保存血压、血糖等重要身体指标。 健身专家赖斯在肯定“量化自我”好处的同时,提醒爱好者不可过分看重那些数据。 她说:“危险在于‘量化自我’者仅凭那些数字认识自身。” 赖斯解释,一些国家规定,以监测身体状况、预防疾病为卖点的健康类应用产品必须获得权威机构认证才能发布,一些应用产品开发者不愿接受认证程序,不想为产品可能产生的损害承担责任,于是把产品发布到生活类应用中,而这些产品的测量结果未必准确。 赖斯提醒使用者不要盲目相信那些应用产品的功效,要注意保护隐私,上传健康数据前最好查清开发者收集这些数据的目的。(欧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