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还买味精吗? ”很多主妇的答案是“否”。味精,这个曾经中国人餐桌上、烹调时必备的调味品,很多家庭却在对它说“不”。零售市场的萎缩并不能阻止味精巨头们在工业销售领域高歌猛进,几大上市公司的分化之路也越走越远:阜丰集团崛起,产量跃升国内第一,梅花集团固守阵地的同时,也加快多产品的转型之路。而原本国内最大的味精生产厂家莲花味精却身陷囹圄,债权纠纷、股权争夺、重组传闻伴随着股价大起大落。
■污染
长江以南厂家停产
味精在带来美味的同时,我们却很难想象到它是一个高能耗、高粮耗又高污染的行业,是食品工业中废水的排放大户,也是中国发酵工业的最大污染源。近日,工信部下达的2013年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中,味精行业的目标任务同比增幅最大,为28.5万吨,与2012年相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增加了14.2万吨,增幅高达99.3%。
众所周知,坐落在河南省项城的“莲花味精集团”曾经是淮河流域高浓度废水(味精尾液)最大的排放者。早在1997年,莲花味精就投入治污资金1.5亿元,却未见明显成效。 2003年莲花味精因偷排污水被处以1100多万元的经济处罚。莲花味精有治污设备,还排污的原因是违法成本低,该企业每偷排1天污水,就能省下近10万元的排污费。莲花味精曾因污染问题一度陷入停产危险。尽管莲花味精先后多次进行废水治理,且莲花味精公司董秘办工作人员也声称“我们的排污符合国家标准”,然而污染问题依旧为当地人所质疑。
近日有媒体称,宝鸡市纳税大户、全球味精大王阜丰集团在当地的味精工厂常年排放刺鼻气体,弥漫长达八九公里。其除了排放含臭味的烟气外,亦将大量超过30摄氏度的工业废水排入厂区外的清水河中,影响了清水河里的鱼虾生存。对此,虽然宝鸡市环保局称阜丰公司曾投入重金治理“污染”,消除水蒸气和异味各80%以上,且该公司的水质和烟气排放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但当地人依旧表示,空气中的焦糊味依旧刺鼻,污染严重时鼻腔和喉咙异常刺激,感觉人都喘不过气来,关上门窗照样能闻到。
“如果上一套能完全达到环保要求的污水处理的这个设备,投入的资金是相当大的。受资金实力、环保能力的掣肘,近年来在节能环保加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背景下,中小企业是最先被“清洗”的对象。 ”据食品加工行业分析师廖亮的调研结果,上世纪90年代国内原有的200多家味精企业,现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只剩下十几家,安徽、江浙等长江以南的厂家几乎绝迹。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即使没有工信部的淘汰要求,中小味精企业也是难以为继。在众多制约因素中,经营成本就是他们迈不过去的坎。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当地环保要求的提高,在安徽合肥、阜阳、滁州等原先一些味精生产企业聚集地,中小味精生产厂家或是关门,或是停产,或者转型做味精的分包装业务,从外地进货,再进行分装和销售。
对此,有业内表示,味精行业是重资产,很受一些欠发达地区政府的欢迎,因此该行业的淘汰,并不是说三五年就能完成的。
■布局
国内味精产业西移
在环保和成本的双重压力下,一些国内味精巨头的生产场地也正在西移。目前,味精产业布局由黄淮海区域向东北、西北转移,已初步形成以原料主产区为主的区域布局,一些特色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味精制造最重要的成本因素应当是玉米和煤炭,生产1吨味精大概需要2.5吨的煤作为能源,需要2.5吨的淀粉作为粮源,为解决生产和运输成本,味精生产企业一般会选择在粮源和能源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建设生产基地。 ”廖亮称,华东沿海地区明显远离我国的粮食主产区,煤炭资源亦无明显优势。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味精生产企业纷纷西迁。
如山东企业阜丰三年前入驻内蒙古扎兰屯,累计投资60亿元,其中有年产200万吨玉米初加工生产基地,是其味精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梅花集团也在不久前公告称,由于河北霸州当地煤炭、玉米等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公司将启动异地搬迁及技术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约6亿元。公司拟出资4000万元成立全资子公司梅花集团(呼伦贝尔)氨基酸有限公司承担河北基地搬迁及技术升级改造项目的实施,项目计划在立项获批后两年内实施完成。
记者了解到,搬迁的河北生产基地位于河北省霸州市,于2002年动工建设,2003年投产,是集味精生产、热电联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生产基地。由于河北霸州当地的煤炭、玉米等原辅材料价格持续走高,公司拟将河北基地10万吨谷氨酸钠及衍生制品生产线整体搬迁至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该地区周边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玉米资源,将有效降低公司成本压力,改善盈利能力。
公司董秘杨慧兴告诉记者,今年3月份公司非公开增发项目实施完成,募集资金净额达到24.5亿,完全可以保证内蒙古的项目落成。之前河北味精产量10万吨,内蒙古产量40万吨。去年河北厂家已经陆续搬迁到内蒙古,未来产量将稳定维持在50万吨左右。
■洗牌
难掩利润下滑之忧
小企业大批停产,大型企业日子也不好过,从某种角度说,小企业的撤离加速行业洗牌,也是“大佬”们衰退的前奏。
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的味精产量已达到300万吨,目前国内一年的消费量约在150万吨,剩下的大量出口,以至于国内外市场都处于饱和状态,产品供大于求。受困于市场饱和、原材料价格上升、鸡精替代性产品的严重冲击等因素,味精这名“老将”已经力不从心。
如今,国内排得上号的味精大厂屈指可数,排行前四位的是阜丰、梅花、伊品、莲花四大公司,其总产能超过200万吨。其中在港交所上市的阜丰,年产能达到100万吨,是国内最大的味精生产商,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而国内上市公司梅花集团和莲花味精,产能也分别达到了50万吨和25万吨。
虽然行业进入寡头垄断,公司总产量提升,但几家公司利润下滑是不争的事实。数据显示,去年阜丰集团因味精售价下滑,利润率下跌至3.05%;梅花集团2011年“味精及谷氨酸”毛利率高达28.21%,2012年的毛利率下降为18.97%。而莲花味精的利润更是走向负极,其2011年味精产品营业收入为10.59亿元,营业成本却高达10.46亿元,产品毛利率只有1.25%;其2012年味精产品的毛利率下降为-0.39%。莲花味精2012年、2011年、2010年三年的盈利情况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3657万元、-4.59亿元、1758万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分别为-2.63亿元、-2.38亿元和-1022.52万元。2012年扭亏为盈的原因,仅是因为有与有关银行进行债务重组所得大笔收益填补,才不至于戴上ST的帽子。
多家公司将利润下滑归咎于原材料价格上升、市场饱和以及价格战三方因素。莲花味精称,这几年发酵行业企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从中小企业为主体转变为大企业、大集团为主导地位的格局。目前,味精行业10万吨以上企业仅7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4%。
同样,一位研究梅花集团的分析师称,2009年前,梅花集团一飞冲天、挤掉莲花味精、成为行业老大,但自从2009年阜丰集团大规模进入终端味精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后,阜丰的味精产量由2010年的50万吨上升到了如今的100万吨,大量的扩产使行业竞争加剧,预计2013年低价位竞争的格局仍将持续,原料、能源价格及人力成本等带来的压力依旧很大,各味精厂家的盈亏与否取决于最终的品牌运作与营销水平。
■正名
适量使用权威标准
1989年前,胸怀实业救国的吴蕴初在上海成立了天厨味精厂,生产的佛手牌味精结束了日本“味之素”在中国的垄断,让中国人的舌尖上从此多了一份中国味道。
然而这走过近一个世纪、曾经是中国人烹饪时必备的调味料,如今却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烹饪偏好的改变,正逐步淡出家庭厨房。
“味精在高温情况下会产生有害物质”、“味精吃了口干”、“鸡精比味精更鲜,我们改用鸡精”、“现在讲究健康饮食,谁家还用味精? ”、“我家已经多年没买过味精了”……记者在朋友圈就家庭烹饪是否使用味精做了一个微型调查。调查显示,仅8.2%的家庭做菜使用味精,13.3%的家庭使用鸡精。
不知道面对这份微型数据,胸怀实业救国梦的“味精之父”会有何种感想,但的确在不少人心中,对味精有了忌惮,甚至在某些人心中,味精仿佛成了“害人精”。
那么味精究竟是否对人体有害?阜丰公司对味精的描述是:味精是以玉米等谷物为原料,经微生物(谷氨酸棒杆菌)发酵,提取、中和、精制而成的谷氨酸钠含量等于或大于99.0%,具有特殊鲜味的颗粒或粉末,因“谷物发酵”而制成的味精自然也是天然无害的。
据悉,早在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委员会(JECFA)确认,味精 “每人可接受摄取量(ADI)”为“无规定”的级别,供国际标准用途,并取消了对未满12周的婴儿食用谷氨酸钠的限制。这是JECFA给予食品添加剂的最好分类。1991年欧洲共同体食品科学委员会确认味精为“无ADI规定”级别。在我国,国家卫生部《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谷氨酸钠作为“增味剂”列入表中,序号14。这是国家给予味精“适量”使用的权威标准。基于味精产品国际公认的安全性,它在全球消费量逐年跃升。
虽然有专家组织为味精“正名”,但味精的作为第一代调味品由盛转衰似乎已无力扭转。“中小味精厂家倒闭,仅有的几家大企业之间主要还是在打价格战。一个市场萎缩的行业,加上在生产工艺等方面没有空间上升,其生命周期已经结束了。 ”业内人士点评说。
企业直击
莲花味精的四面楚歌
数年前,“莲花味精味道无可替代”的广告语让莲花味精家喻户晓。而如今,曾是全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味精“大佬”已光芒不再,甚至在同行的眼里,它成了“债务纠纷、官司缠身”的代名词,管理运作也不正常。
莲花味精早于1998年就登陆A股市场,公司主营为味精和调味品的生产及销售等,是我国最大的味精和谷朊粉生产与出口基地,也是世界上唯一用小麦做原料的味精生产企业。公司拥有年产30万吨味精的生产线,其味精产品在中国家庭消费市场占有率超过40%。但昔日的国内味精龙头,如今却是英雄暮年,仅靠着与有关银行进行债务重组所得收益,在2012年方才立足。据悉,去年6月27日,莲花味精与项城市天安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由天安科技代莲花味精偿还莲花味精所欠的交通银行河南省分行债务,共计1.82亿元,以及其他相关费用。同时,莲花味精也收获了诸多政府补助,成为该公司的营业外收入。去年,莲花味精收到河南省政府味精工业废水综合治理及中水回用工程奖励基金694万元,莲花味精及其子公司还获得了其他共计6项奖励资金,共计1588.8万元。
令人奇怪的是,同为味精生产的上市公司,为何阜丰、梅花这几年高歌猛进,而莲花却节节败退,甚至巨亏?廖亮表示,味精产业的上游成本主要受制于煤和玉米价格,梅花集团的生产基地在味精原材料玉米的主产区内蒙古,因而能够节约物流成本。而莲花味精生产所需大多都需要从山西、内蒙等地运到河南,高昂的物流费用推升了公司的成本。
此外,业界还猜测,因多年股权争夺、借壳重组传闻和债务官司缠身,莲花的管理层必定无心经营。记者了解到,2010年,公司的股权因为债务纠纷被冻结,而同年4月25日,河南证监局称,因“通过非正式调查发现公司存在涉嫌虚增会计利润、重大诉讼事项未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等违反证券法律法规的行为,对公司进行了立案调查。
莲花味精2012年半年报中披露,莲花味精及其子公司涉及的合同纠纷、拖欠货款纠纷、借款担保纠纷、债务纠纷等各类诉讼案件达50件上下。且2012、2011、2010年三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达到68.29%、71.03%、59.82%,始终处于高位。
重组题材的唯一筹码
尽管味精主营乏善可陈,却无法浇灭机构频繁建仓莲花的热情,对于投资者而言,也许莲花味精最大的看点就是重组。这在2007年重仓买入莲花味精深套三年,后经历一周6个涨停板的股价飙升后解套的股民邵小姐感触颇深:“莲花味精频繁受到游资爆炒,是一个很适合炒短线的股票。 ”
邵小姐说,2006年她在一位私募朋友的蛊惑下,以7.3元的价格买入莲花味精,买入后一个月股价暴跌42%。之后股价曾经最低跌到1元多,解套无望。经过长期对莲花的关注后发现,虽然是一支低价股,但莲花的股性非常活跃,经常走出独立行情,出现超高换手率后股价暴涨暴跌。于是,她和莲花玩起了差价游戏,经过十几轮的差价买卖,几近解套。令她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2009年11月的最后一个月,莲花味精在十个交易日6度涨停,整个月涨幅达67%,不知缘由的她顺势逐步减仓最终小赚了一笔。虽然解套后对这样的绩差股不敢再碰,但始终关注莲花味精的邵小姐称,2009年以后,爆涨暴跌的炒作行情依旧经常出现在莲花的身上。
的确,亏损股莲花味精近几年颇受游资青睐,炒作的理由很简单,一是低价股,二是在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变更、经营每况愈下、企业债务缠身的情况下,莲花的翻身机会只有一个,即启动重组并注入其他优质资产,这也是游资看好的重点。
如今年4月9日,味精突发公告称股东莲花集团与项城市天安科技因欠款纠纷一案,法院裁定将莲花集团所持有的公司4131.94万股限售股,过户给天安科技抵偿债务,由此天安科技二股东与第一大股东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的持股比例仅相差0.65%。业内认为这一举动预示着王朝更替就在眼前,当天股价涨停。
也有投资者指出,二股东拉近了与大股东的差距,但莲花的重组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因为它还有众多的债务纠纷未解决,这将是其重组路上的绊脚石。
梅花集团的进退维谷
由于销售主要针对康师傅、联合利华、太太乐鸡精、洽洽瓜子、雀巢等国内外企业渠道,梅花比起莲花,一直是隐形冠军,其品牌形象未被大众熟悉。
据悉,其大客户、优质客户的销量占到味精总销量的70%;出口产品占到20%;终端产品只占到10%。不过从2007年开始,梅花集团隆重推出由倪萍代言的“梅花99味精”,预示着梅花集团正式进军国内消费品市场,来争夺家庭客户。
然而没过几年,从人们越来越少在超市看到梅花味精的现象分析,梅花似乎又一次从台前退到幕后。对此,业内的解释是由于家庭需求不够旺盛,梅花味精的品牌知名度有限,消费味精能力有限。同时,入超商的渠道成本太高,梅花的利润率太低。更重要的是,由于大众消费品的销售推广重视打造品牌影响力和顾客忠诚度、追求传播和市场推广的巧妙性,如此种种,擅长从事企业客户营销的梅花很难转变营销策略。
梅花集团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请了海青做形象代言,梅花品牌的味精在超市依旧有卖。只不过工业客户占据大头,也始终是他们的核心。
利润下降的谋求转型
莲花味精身陷囹圄,盈利不错的梅花集团也开始谋求转型。
2010年,梅花集团当年营业收入50.15亿元,主营产品味精及谷氨酸产品占据半壁江山以上,达到32.66亿余元。2011年,在梅花集团营业总收入68.66亿元的占比中,味精及谷氨酸虽然依旧以38.17亿元位列榜首,但显然,占比在减少。
“12年110倍的利润增长率对于传统食品加工制造业来说,可算是一个让人惊叹的奇迹。但如今,走到第13个年头的梅花集团似乎在味精产业上略有失意。 ”有业内分析说,梅花集团正在减少味精份额,扩大氨基酸等产品份额,主业谋求转型。
对于转型一说,梅花集团予以了否认。公司董秘告诉记者,公司从2008年开始就开始做氨基酸,现在已经有多个氨基酸(苏氨酸、赖氨酸、色氨酸)在全球市场做到前3位的市场地位,同时,公司并没有缩小味精业务,而是保持产量稳定。
无论转型说是否成立,事实上,由于味精行业利润下降,市场需求饱和,行业内的龙头企业都在谋求复合型发展,对于这点,曾是世界最大味精生产企业之一的梅花集团也不予否认,对外它更愿意称自己是一家以生物发酵为主的大型产业集团。
2011年,梅花集团发布公告,称其拟投入募集资金约45亿元,用于三项目建设。包括,年产30万吨复混(合)肥综合工程、年产10万吨赖氨酸和1万吨核苷酸工程项目、年产6万吨苏氨酸和5千吨谷氨酰胺等小品种氨基酸工程项目,以募集资金重点投入氨基酸制造、复混(合)肥生产等项目领域。2012年公司拟投资20亿元在新疆额敏县工业园区建设年产30万吨复混(合)肥料综合项目。梅花集团在2012年12月26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自有资金1.02亿元,投资新建年产1000吨普鲁兰多糖、15亿粒普鲁兰多糖植物胶囊生产线。该项目实施后将着力引导新增投资向终端产品制造延伸,公司产业将由传统制造大领域向医药原料细分领域拓展。
从这一系列公告来看,梅花集团延伸公司产业链的脚步正在加快,保证在巩固调味品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发掘氨基酸产品为新的增长点,同时拓展饲料生化与化工肥料领域。梅花集团给出的解释是,以往公司主要以基础产品制造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新投项目利润空间大,有望发展成为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
这一点,作为国有企业的莲花味精始终未能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