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11月14日以来超过20次下跌后,今年5月15日,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报收612元/吨,达到近三年来的最低点。
价格指数一路向下的同时,煤企“利润蒸发”之快令人瞠目。数据显示,2012年39家上市煤企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939.7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下降25.5个百分点。
而在此前的10年,我国煤炭行业的利润总额增长了103倍,相关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自2004年起一直保持在20%的水平。
煤炭行业陷入“寒冬”最直接的原因是产能过剩,具体来看则是经济增速减缓、煤炭需求下降、煤炭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新建大矿井投产,以及整顿改造关闭小煤矿后的产能释放,加上进口煤炭量持续增加造成冲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值得警惕的是,当前的寒潮袭来与部分大型煤企自身的逆市扩张也不无关系。
由表及里,煤炭行业陷入困境的最深层次原因,则来源于中国工业阶段的嬗变——跑马圈地式的平推式工业化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未来将是立体工业化,转型升级,做精做深,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在此背景下,曾为中国工业化初期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煤炭业势必“失宠”,清洁能源成为新型工业化引擎已是业内共识。
大秦线千万吨级煤运站歇业 运输卡车两折转手
大秦线这一我国煤炭运输的大动脉,正在日益沉寂。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大同大量集运站、发煤站已进入歇业状态,而且这一态势尚无好转迹象——煤炭黄金十年的终结,已在业内逐渐形成共识。曾经依附于“煤链”之上的集运站、发煤站、物流公司甚而一座城市,正在经历着并不华丽的转身。
紧闭的大门,早些时候留下的车辙,停止作业的传输带,院内疯长的葱茏杂草,斜躺在床上的两个门卫——他们百无聊赖地盯着台小小的电视。
这是5月7日下午的山西大同,位于208国道旁的落里湾集运站进入“歇业”状态时的冷清场景。
坐落在煤炭专运线——大秦铁路支线上的这家集运站,是为该线开行重载单元列车而配套的大型地方煤炭集运站,始建于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