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期

  文/李耀威  

  随着“专车新规”意见征集的完成,专车(官方称网络预约出租车或约租车)合法化进程逐渐加快,新规的出台无疑将为出行市场带来一次大变动。在这个关键节点,传统出租车加快了对专车的反击。11月28日,上海强生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强生)宣布将在明年加快传统巡游出租汽车的转型,积极发展约租(即专车)业务,牵头组织和初步建成行业统一的约租车叫车平台。

  强生是继首汽集团的“首汽约车”之后,又一家进军专车市场的传统出租车公司。数据显示,滴滴出行、Uber、神州专车等平台已占专车市场90%以上的份额,传统出租车公司转型做专车将分得市场的一杯羹还是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不了了之?专车的出现颠覆了出行市场的现有模式,公众关于专车合理性的争论一直未停,出行市场未来将呈现何种发展模式?

  出租车做专车 换汤不换药转型难

  据强生出租董事长陈放透露,强生做专车将采用“巡游车+专车”的混搭模式,公司计划于2016年初推出约租车服务,先期投放500辆或600辆约租车,车辆比现有出租车的档次高,在约租平台下,市民实现线上预约和支付。

  对于强生的本次转型,业内看法不一。有专家认为,强生出租有其自身优势: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和车队,司机的驾驶经验也较为丰富,而且作为上海知名的出租车公司,强生多年来形成的品牌优势可以帮助他们在进入约租车领域时更好地运作。

  但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邓永泉对此却持保留态度,在他看来,以强生为代表的传统出租汽车公司做专车业务只不过是采用了叫车平台的技术,但其商业模式和法律架构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专车。“常说的专车业务是指滴滴打车这种业务模型,现在出租汽车公司说的专车业务根本不是这种业务模型。可以说,二者存在着先天的本质区别。”

  邓永泉续称,滴滴打车专车业务的创新是制度上的创新,技术上当然也有创新,但这只不过是一种手段,是否创新,关键要看在制度上有没有创新。“强生只不过是采用了平台叫车技术,不是制度上的创新。”

  虽然强生计划成立约租车叫车平台,但邓永泉认为,租约车叫车平台和之前推出的电召业务本质上差别不大。出租车企业转型做专车既不会解决出租车市场垄断的问题,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出租车市场供给不足和资源浪费并存的现象,也不可能像滴滴、优步那样迅速吸引大量乘客,“很可能不温不火,不会对出行市场造成什么影响,最多只是提高了自己的运营效率。”

 
 

  出行市场应彻底改革 “未来可以不需要出租车公司”

  事实上,不只在出行市场,很多传统行业在面临互联网突如其来的颠覆时,都会采取先封杀,再转型互联网的方式。中国移动曾重金打造飞信与QQ抗衡,中国电信联合网易推出易信试图撼动微信,各银行力推移动支付和理财产品狙击支付宝……但目前飞信、易信都已销声匿迹,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一直无法与支付宝抗衡。

  “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是很难的一件事。”社区生活O2O平台微地带董事长郑敏强指出,对于传统行业来说,转型过程中最难的是要先革自己命。传统企业不可能一边赚着传统行业的钱,一边还要革传统行业的命。郑敏强强调,传统行业要想转型成功,必须突破思维的局限性。

  11月28日,交通运输部网站发布的《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两个文件征求意见总体情况分析报告》显示,超5成意见支持专车上路应取得出租客运资质,如果这一意见落实为“专车新规”,这意味着专车发展将面临运营资质这一障碍,出行市场将迎来一场大变局。

  “专车新政固然表现了政府的态度,”邓永泉强调,但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应该考虑市场的刚性需求,否则结果会差强人意,“打不到车的情况天天都会发生,就算十成人认为专车应该有资质也解决不了问题”

  在邓永泉看来,出租车要想真正向专车转型,只靠出租车公司这个微观层面的变动是不够的,“要对出行市场有一个彻底的改革,改革现有市场准入制度,运营主体不再只是出租汽车公司,个人也可以进入。”他提出,根据现在的技术手段来看,未来可以不需要出租车公司,而是由某个专门机构对进入市场的车辆进行统一管理。

  在专车问题上,任志强在微博上也表达了支持改革的观点,“绝不能为了保护落后与垄断而拒绝改革……问题在于政府的管理部门并没有学会互联网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的线性思维的落后状况之中。”

  但现实中也不排除制度层面的改革没有发生的可能性,当这种情况出现时,邓永泉认为,出租车公司的发展前景取决与政府对滴滴、优步这些公司的态度。如果滴滴这些公司还能存在,出租车公司的市场就会逐渐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