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几位祖籍福建的新加坡华侨决定将此前创立的三家本土银行合并,成立了今天的华侨银行。当时,华侨银行在新加坡只是为个人和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并希望帮助人们尽快走出大萧条的困境。
从合并至今,经过了八十余年的发展,华侨银行从一个社区银行发展成为东南亚第二大的金融服务集团,向客户提供包括个人、公司、投行、私人银行、交易银行、资金业务、保险、资产管理和股票经纪等诸多业务,实现了业界所谓的混业经营模式。
去年4月份出任华侨银行集团首席执行官兼华侨银行(中国)董事长的钱乃骥,将综合化经营转化为一个整合的财富管理平台,通过交叉销售、客户转介、数据共享等方式,让银行、保险、证券、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之间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银行系金融集团
华侨银行的发展并非不可复制。像很多金融机构一样,它通过并购实现自身成长。
顾名思义,华侨银行是由华人组建的,它的前身要追溯到三家银行:教育家林文庆和商人林秉祥、李俊源等联合建立的“华人商业银行”,林秉祥、林秉懋等成立的“和丰银行”,以及林文庆与陈延谦等组建的“华侨银行”。
在三家银行合并后,华侨银行的资产不断壮大,在1972年完成了第一笔收购,即收购了新加坡四海通银行(Four Seas Communications Bank),从此开始通过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大中华区几个主要市场的不断兼并和收购,实现自身扩张。
十余年间,华侨银行完成了十几笔收购项目。如2001 收购吉宝资本控股 (Keppel Capital Holdings)、2004 年6月持有大东方控股 81.1% 股份、2006年1月认购宁波银行12.2% 股权、2010年1月收购总部设在新加坡的ING亚洲私人银行及其附属机构等。
正是在不断的并购活动中,华侨银行逐步形成为一家综合化经营的金融集团,旗下分属机构包括华侨银行 (马来西亚) 、OCBC Al-Amin、OCBC NISP、华侨银行(中国)、大东方控股、利安资金管理、新加坡银行、华侨证券及Pacific Mas,以及将与宁波银行合资成立的基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