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研究员张建平:新常态构筑开放经济体系

\


  大公财经12月11日讯(记者 潘阳)参加大公财经年会的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表示,过去中国内地60%、70%的资本要先过道香港,然后进一步到和世界其他各地投资,这是与香港独特的位置和高效率的商务服务关联在一起的,香港也确实符合“超级联系人”这一称谓,今后也仍会扮演这一角色。在新常态下,中国已经把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放在了战略的高度,目标是通过一带一路、APEC等平台,围绕中国构筑开放型经济体系。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合作室主任张建平研究员表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变成了世界上对外资最有吸引力的发展中经济体。目前,中国加大反垄断、反腐败力度,使得中国的市场环境变得更加透明、法制化、有序,而且更加可期待。此外,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速远超美国,未来中国会变成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并会形成一个中产消费阶级,相当于所有东盟国家的人口总数,这个巨大的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是无穷的。

  利用外资呈现新常态

  张建平说,中国对于外资的吸引力,已经不再是吸引大量外商投资企业到中国来加工制造,更是大量的企业围绕中国市场来进行投资,这将是成为我们利用外资的新常态。

  张建平指出,现在中国在产业的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方面是其他很多经济提难以比拟的。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利用了全球化,也利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变成了世界上新的制造业中心。这个中心200年前在英国,100年前在德国,二战之后,到了美国,在上世纪70、80年代转到了日本,今天转到了中国。但这个中心难以持续,由于资源能源、人工成本等压力,下一步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可能有相当一部分过剩产能,包括一些优势的制造业产能要走出去,走向世界其他的经济体。

  外资利用结构发生变化

  张建平认为,新常态下,每年千亿美元外资的利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服务业占的比重已经占到了五至六成。而制造也的比重已经从历史上过去的70%现在已经下降到了30%-40%。随着调结构的进行,那些拥有品牌效应、高附加值的环节,能够转型适应中国的外资,才会找到生存的空间。由于中国重视生态环境,劳动力成本升高,那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甚至包括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会逐渐转出中国,而去到其他的发展经济体。

  张建平指出,中国的产业在逐渐升级过程中,正以高铁、基建这样的设备制造形成中国优势。在中国出口结构当中,劳动密集型比重已经降到20%一下,现在是19%左右。代表着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在出口结构中占到将近6成,说明中国在机电设备的制造优势越来越突出。以高铁为例,我们会通过高铁“走出去”进一步来带动相关设备制造、上游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文宗

热闻

  • 图片

大公出品

大公视觉

大公热度